青青青视频香蕉在线视频,麻豆国产精品精品国在线,久久亚洲人成电影网,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不卡

    1. 法律圖書館

    2. 新法規(guī)速遞

    3. 小議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

      [ 田永東 ]——(2011-3-3) / 已閱7897次

      小議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

      田永東


        根據司法實踐經驗,區(qū)別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應注意:
        一、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
        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但憑借一定的自認為能夠避免他人死亡的結果發(fā)生的因素,如行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術、經驗、知識、體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為預防措施,以及客觀條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輕信他人死亡的結果不會發(fā)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結果最終發(fā)生了。間接故意殺人,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但對這種結果的發(fā)生采取聽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態(tài)度,從而導致他人死亡的行為。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的相似點在于:兩者都發(fā)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行為人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且都不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兩者的顯著區(qū)別在于:第一,在認識因素上,對他人死亡結果發(fā)生的主觀估計不同。二者雖然都是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間接故意殺人中行為人對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性并未發(fā)生錯誤的認識和估計,因而在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性即他人死亡結果發(fā)生的情況下,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結果之間并未發(fā)生錯誤,主觀與客觀是一致的;而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中,行為人在主觀上認為,由于他人自身能力、技術、經驗和某些外部條件,實施行為時,他人死亡的結果可以避免,即對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性的客觀事實發(fā)生了錯誤認識,在他人死亡結果發(fā)生的情況下,其主觀與客觀是不一致的。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區(qū)別。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中的行為人雖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對他人死亡結果的態(tài)度是有明顯差別的。間接故意殺人的行為人雖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但是對于他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并不持有反對態(tài)度,而是聽之任之。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罪中,行為人不僅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同時也不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而是希望這種結果不要發(fā)生,希望避免這種結果發(fā)生,即排斥、反對他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在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他人死亡結果的情況下,行為人仍然相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并因而實施了該種行為。
        二、過失致人死亡罪同“誤殺”的故意殺人行為
        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要求的是行為人對其行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存有過失心理態(tài)度。在司法實踐中,不應將行為人在故意殺人中因打擊錯誤誤殺其“針對對象”(即行為人追求的危害對象)以外之人的行為認定為過失的致人死亡罪。
        三、不作為致人死亡行為的定性
        不作為致人死亡不僅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而且也可以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區(qū)分這兩者的關鍵在于,行為人對其不作為行為導致他人死亡的結果是否具有故意心態(tài),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在司法實踐中,尤其要注意這樣一種情況,即:行為人先前意外地或過失地導致了他人死亡的危險,行為人能搶救而不搶救,放任他人死亡結果發(fā)生的,對行為人不應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性,更不能認為是意外事件而認定行為人無罪,而應對其以(間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其次,再從犯罪客觀方面來看,由于被告人的傷害行為造成了被害人可能死亡的危險狀態(tài)時,被告人就負有防止這種危害結果發(fā)生的特定義務,但他基于上述心理因素,不僅不采取積極的搶救措施,反而一聲不吭甚至一走了之,從而導致了被害人因貽誤搶救時間而死亡。
        四、過失致人死亡后,行為人為逃避罪責又將尸體誤認為活人加以“殺害”以滅口的行為,不應只定過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殺人罪一罪,而應對行為人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殺人罪(對象不能犯未遂)定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黑龍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 田永東
      聯(lián)系電話 0456—6421683
      郵編 164000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