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圖書館>>法治動態(tài)>>法規(guī)釋義>>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http://shannonduncanimaging.com 2012-12-27 9:08:06 來源:人民法院報
加強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 促進信息網絡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負責人答記者問
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全文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就該司法解釋涉及的一些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負責人接受了記者專訪。
司法解釋起草背景
記者:《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的起草背景是什么?
負責人: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產生了一種全新的作品傳播途徑,對傳統(tǒng)的著作權保護制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如何保護著作權人和相關權利人的權利,規(guī)范作品等在互聯網上的傳播行為,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00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著作權法修訂之前,對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第二次修訂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制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頒布,該司法解釋的一些內容已經不適應當前審判實際并且和相關法律有不協(xié)調之處,迫切需要進行調整。此外,由于條例和侵權責任法對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相關問題僅進行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加之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和相關產業(yè)發(fā)展迅猛,新的商業(yè)模式不斷涌現,涉及到的著作權問題日漸突出,導致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網絡著作權案件大幅度增加。
據統(tǒng)計,自2002年以來,人民法院受理的著作權案件一直位居全部知識產權案件之首,以2011年為例,全國地方法院共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 59882件,其中著作權案件為35185件,而涉及網絡著作權糾紛的案件數量近年來又占全部著作權案件的60%左右。
在審理這些涉及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案件時,如何界定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特別是如何確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成為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與此同時,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我院起草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提供網絡服務時侵害權利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相關問題的司法解釋,中美商貿談判對話等將其列為重要議題,起草司法解釋是促進對外經貿交往的重要舉措。
基于以上考慮,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將《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的司法保護》作為重點調研課題,由知識產權庭組成課題組,在全國法院范圍內展開了相關調研工作,并完成了相關調研成果,為司法解釋起草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201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
司法解釋的起草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美國政府、美國商會、歐盟商會、日本辨理事協(xié)會、中國律師協(xié)會、中國互聯網協(xié)會以及其他機構團體和個人都提出了修改建議,匯集的修改意見多達500余條。在綜合各相關部門和各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又經反復修改和慎重論證,形成送審稿,提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議后通過。
基本精神和原則
記者:起草《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時堅持的基本精神和原則是什么?
負責人:司法解釋嚴格依據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及其精神進行起草。由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的特殊性,我們在起草《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時主要堅持了以下原則:
一是遵循法律規(guī)定。我們以著作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為基礎,結合侵權責任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guī),將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劃分為作品等內容提供行為和網絡服務提供行為,在此基礎上規(guī)定了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重點規(guī)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行為的責任形態(tài)、歸責原則和責任要件,還對于實踐中需要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作出了規(guī)定。
二是總結司法成熟經驗和保持適當的前瞻相結合。在起草過程中,我們深入總結人民法院審理信息網絡傳播權案件中認可度較高的審判實踐,對于成熟的、沒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規(guī)定,對于實踐中爭議較大、一時還看不清楚或者實踐需求不大等問題沒有規(guī)定,留給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同時,該司法解釋通過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科學劃分、各類侵權行為認定標準的具體設計等,為調整各種新出現的行為和法律問題提供依據。
三是體現利益平衡精神。針對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的實際,我們在起草《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時,特別強調了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行使裁量權時,應當兼顧權利人、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司法解釋的具體規(guī)定充分體現了利益平衡精神。
利益平衡原則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特別強調利益平衡原則的具體考慮?
負責人: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是著作權保護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延伸。傳統(tǒng)著作權保護主要涉及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而網絡著作權保護則涉及著作權人、網絡服務提供者及社會公眾三者利益之間的平衡。
數字傳播技術的運用和發(fā)達大大提升了網絡用戶傳播侵權復制品的能力,但由于網絡用戶的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又多數不具有賠償能力,因此追究網絡用戶的法律責任不可行且不具有經濟性,而網絡服務提供者客觀上為大量分散的用戶的網絡傳播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并使侵權作品迅速傳播,給權利人的利益帶來更大的危害并直接或者間接從網絡用戶的侵權行為中受益,因此轉而追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成為相關國際公約及各國網絡著作權保護的趨勢,讓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用戶不正當利用其服務進行的侵權承擔間接責任,也就成為一項重要的制度選擇。
但是,信息網絡產業(yè)是新興產業(yè)和知識經濟的重要載體,促進信息網絡產業(yè)健康發(fā)展是實施我國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方面。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促進信息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模式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其行為的控制和確定其如何承擔侵權責任要適可而止,避免不適當妨礙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盡量為相關互聯網產業(yè)的發(fā)展留下空間。因此,既讓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又避免使其過重地承擔責任,這是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中平衡著作權人與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利益的基本原則。因此,如何在網絡環(huán)境下保護著作權人等相關權利人權利的同時,又不妨礙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及社會公眾獲取信息自由的權利,已成為世界各國網絡著作權保護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為此,包括歐美在內的許多國家均針對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特殊利益格局,設定了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的特殊規(guī)則,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了“避風港”,規(guī)定了“通知”“刪除”規(guī)則。
我國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亦針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特殊利益格局,在借鑒歐美國家立法經驗的基礎上,設定了一系列體現特定利益平衡關系和價值取向的法律規(guī)則,如“通知與刪除”規(guī)則、限制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避風港”規(guī)則、有利于減輕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的過錯標準(如“紅旗”標準)等。這些具體規(guī)則的設立,體現了立法者針對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特殊利益格局,在權利人、網絡服務提供者、社會公眾之間所作的平衡。因此,利益平衡原則也是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的基本原則。
除此之外,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例如在1998年美國DMCA制定時尚未出現的P2P技術,現已成為廣泛使用的互聯網文件分享工具,因此針對以后有可能出現的新技術及其新的商業(yè)模式與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及社會公開利益之間發(fā)生沖突的情形,審理此類案件時,仍應當注意維護三者之間的利益平衡,為此《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開宗明義地在第一條即強調了利益平衡原則,該原則也是人民法院審理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件的核心原則。
作品提供行為和網絡服務提供行為
記者:《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區(qū)分了作品提供行為和網絡服務提供行為。請問,為什么要作此區(qū)分?
負責人: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中,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界定是一個基本問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信息網絡傳播行為有不同理解,曾有流行觀點認為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僅限于在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提供作品的行為,而“提供”則是將作品等上傳至或者以其他方式置于向公眾開放的網絡服務器中。除此之外的提供服務行為均不屬于信息網絡傳播行為。
經過調研,我們認為,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不經過服務器的存儲或中轉,通過文件分享等技術也可以使相關作品置于信息網絡之中,以單純的“服務器標準”技術標準界定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不夠準確,也難以應對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因此應將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作廣義的理解,以是否直接提供權利人的作品的法律標準取代服務器標準來界定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將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區(qū)分為作品的提供行為與其他信息網絡傳播行為,而其他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則是以其技術、設施提供網絡中間性服務的行為,即是一種提供服務而非直接提供作品等的行為。將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區(qū)分為作品提供行為和網絡服務提供行為,對于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的責任體系具有基礎性意義。在這種區(qū)分的基礎之上,產生了直接侵權責任與間接侵權責任的區(qū)分,直接侵權責任對應作品提供行為,而間接侵權責任對應網絡服務提供行為。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
記者:請問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是如何確定的?
負責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界定問題是本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網絡服務提供者行為的不同,決定了其責任的不同。
例如,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經許可,自行或以與他人通過分工合作等方式,通過信息網絡提供權利人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外,其行為構成直接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如果其沒有實施提供行為,在提供網絡服務時,教唆或者幫助網絡用戶實施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的,根據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構成間接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需對網絡用戶的直接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具體而言,司法解釋規(guī)定了兩種間接侵權行為,其一是教唆侵權行為,即網絡服務提供者以言語、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方式誘導、鼓勵網絡用戶實施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教唆侵權行為;其二是幫助侵權行為,即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未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或者提供技術支持等幫助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幫助侵權行為。
網絡服務提供者之審查責任
記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提供網絡服務時,即使其未直接實施提供行為,也有可能要對其網絡用戶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請問,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要對服務對象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進行審查?
負責人:著作權是私權,同時由于網絡技術發(fā)展的基本目標和價值趨向是便于信息的交流與傳播,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上的海量信息是否侵害權利人信息網絡傳播權沒有主動監(jiān)控的義務,已經成為國際上普遍的認識和做法。例如歐盟電子商務指令中規(guī)定了“成員國不得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負有監(jiān)視其傳輸或存儲信息的義務,以及積極發(fā)現相關侵權事實的義務!泵绹痉▽嵺`也持這種態(tài)度。
我國著作權法和條例雖然沒有明確寫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監(jiān)控義務,但其采用的“通知刪除”規(guī)則事實上是認可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主動監(jiān)控義務的,為此我們在司法解釋中也明確規(guī)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未對網絡用戶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主動進行審查的,人民法院不據此認定其具有過錯。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過錯認定
記者:人民法院如何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過錯?
負責人:人民法院根據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具有過錯,確定其對于網絡用戶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是否承擔教唆、幫助侵權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過錯包括對于網絡用戶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的明知或者應知。
具體而言,人民法院從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其傳播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類型、知名度及侵權信息的明顯程度、是否主動對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進行了選擇、編輯、修改、推薦等、是否積極采取了預防侵權的合理措施、是否設置便捷程序接收侵權通知并及時對侵權通知作出合理的反應、是否針對同一網絡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采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等方面的因素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其網絡用戶侵害權利人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否應知。
人民法院管轄權
記者:據了解,由于信息網絡的特殊性,有些侵害權利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權行為地在實踐中是很難確定的,有時候侵權人故意將其服務器設置在我國境外來規(guī)避我國法院對此類案件的管轄。請問,本司法解釋如何處理此類問題?
負責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侵權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fā)生地。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guī)定了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當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均難以確定的,規(guī)定了原告發(fā)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在本次司法解釋的制定過程中,考慮到司法實踐中發(fā)生的很多涉外案件,被告住所地和侵權行為實施地均在國外,而侵權結果發(fā)生在國內,如果人民法院對此類案件無法行使管轄權,則不能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為此我們經研究,增加規(guī)定了如果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均在國外的,人民法院對此類案件享有管轄權,便利權利人在我國提起訴訟,切實保護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新舊司法解釋之銜接問題
記者:本司法解釋和您剛提及的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關系是怎樣的?兩個司法解釋如何銜接適用?
負責人:在2001年著作權法修訂之前,最高人民法院考慮到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著作權人合法利益的保護問題,在法律規(guī)定非常原則的情況下,在2000年12月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著作權法第十條對著作權各項權利的規(guī)定均適用于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對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互聯網經營者經營方式趨于復雜化和綜合化,有的網絡服務經營者既是內容服務的提供者,又是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如仍按照該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以互聯網經營者的身份界定其歸責原則,容易帶來操作中的極大困難且產生邏輯上的混亂。此外,由于該司法解釋的部分內容與侵權責任法及條例有不協(xié)調之處,加之最高人民法院已分別于2003年12月23日、2006年10月20日對該司法解釋進行了修訂,對其不再有修改的必要,因此本司法解釋在吸收了其合理規(guī)定的前提下,對其廢止。
關于本司法解釋與前司法解釋銜接的問題,我們規(guī)定了在本規(guī)定施行之后尚未終審的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人民法院直接適用本規(guī)定審理。但是本規(guī)定施行前已經終審的案件,如果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決定再審的,則不適用本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
日期:2012-12-27 9:08:06 | 關閉 | 分享到: